初探县城背后的社交电商生意
/ 阅读耗时 11 分钟一篇《藏在县城背后的亿万生意》火爆了朋友圈,揭开了你可能一直存在的认知偏差。
中国有2800多个县,生活着9亿人口,产出了大约50%的GDP,贡献了大约40%的消费总量。
这些数字无一不在告诉人们,县域市场有多么大的空间。在下沉三宝(拼多多、快手、趣头条)成功的背后,站着那些快乐的小镇青年。
增长的县域经济
县域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
通过对比2014年到2019年5年间的增长数据可以发现,县域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幅提升,家庭月收入从2014年的2460元提升到2019年的5430元,增长了121%,人均月收入从1189元提升到3256元,增长174%。
伴随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,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显著提升。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从2013年的7485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6112元。农村市场尚且如此,县域地区的消费能力可见一斑。
京东数据显示,今年「6·18」大促期间71%的新用户来自下沉市场,在其京喜平台上三至六线城市消费者买走了超6成商品。
县域消费升级,品牌力意识觉醒
在你的印象中,县城小镇可能是假货林立,山寨货品恣意生长的地方。
而如今,如果你去手机一条街,会看到山寨已经退出,苹果、华为、小米、蓝绿机等品牌机占据了所有。县域的品牌消费意识正在觉醒,大量来自县城、乡镇的消费者在拼多多首次购置了扫地机器人、面包机、投影仪等新潮的商品。
直播电商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消除了地域界限,在物流日益发达的今天,县城小镇的居民压力更小,住着更大的房子,对于品牌商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强。
县城背后的社交电商
「哪个主播的号召力大,一次直播可以达到多少销量?」这些话语不时出现在参加会议的几位县长的交谈中。
近年来,社交电商大大影响了传统县城的发展。一方面,电商直播、抖音小红书已成为农产品带货的强势渠道,另一方面,县镇人民的生活,也因为整个下沉市场的商业发展而得到很大的改变。
县城才有真正的「社交」流量
县城是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互动频率远高于一二线城市,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深度也更强。
如果说真正的「社交」流量,那么一定在县城。
大城市的社交电商,更多是依赖于工具的裂变机制去驱动,这个本质上并不是社交。而在县城,大家对彼此的「家长里短」有着浓厚的兴趣,社交在无时无刻发生。
小地方没有新鲜事,任何风吹草动都足以掀起一丝波澜。
小W在杭州科技城工作,县城的老妈平时喜欢做的事情之一,就是分享一些本地的优惠活动给亲朋好友。在一个封闭的熟人社会中,折扣优惠也是一种社交货币。回家过年的时候,往往是大城市冷清,小镇县城一片抢红包热闹非凡的景象。
县城是一个私域流量池
曾有人提出,有私域流量改造县城商场。相比一二线的购物中心,县城以自营商场为主。
自营商场模式的好处是,所有柜台统一管理,随时可调动整座商城配合,执行可渗入每个购买流程中,这是入驻型商场所不具备的。
事实上,不仅是商场。整个县城都是一个天然的私域流量池。县城是个天然封闭的认知穹顶,在封闭的环境中创造流行是比较容易的。通过打造流行爆款,来吸引粉丝,沉淀到微信和社群,是构建县城私域一种很好的思路。
此外,县城民众对于品牌和商家的忠诚度也更高,县城的本地生活服务存在着极大的机会。
打造县域同城平台
因为县城是社交电商天然的土壤,同时美团等平台抽佣过于强势,这就给县城本地生活平台很好的生存空间。
一个成功的县城平台,也是一个成功的样板。把这种成功模式复制到2800个县城,会孕育出极大的商业价值。
当前,微信公众号、微信群、视频号、小程序正在打造一个完美的私域生态闭环。县域同城平台,不仅可以整合区域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,而且还可以自建县域生活一卡通,并且推出本地化的直播频道。
同城平台的打造,需要一套能够玩转本地生活服务的数字化商圈系统。
水滴智店商圈结合SCRM + 共享流量 + 大会员体系 + 联合营销 + 商家数字化赋能,帮助商家联盟构建新生态,实现数字化助力全面升级。
那么,谁来搭建这样一个同城平台呢?如果你是长期生活在县城,积累了很多丰富的人脉资源,自然可以尝试。同时,如果你能够联手一些更大资源的企业或政府,能够让成功概率大大增加。比如:
龙头零售企业。最佳人选,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都有很强的号召力,同时拥有比较庞大的会员基数。不管是平台冷启动,还是招商,都有很明显的优势。
供应链企业。优势在于合作的下游商家数量多,比较容易做商家资源整合。
互联网运营公司。对活动策划、品牌营销有较强的认知,运营能力比较突出。